学术萃英阁(第5期)| 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: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肌肉力量、本体感觉和足底触觉与重返运动表现的相关性研究
浏览人数: | 发布时间:2025-04-08 | 来源:
栏目序言:学术研究是探索未知的灯塔,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引擎。为展现山东体育学院研究生的科研风采,激发广大师生的学术热情,山东体育学院研究生教育学院特别推出“学术荟萃”栏目。本栏目将聚焦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展示,希望能以榜样的力量为引领,激励各位同学在学术的海洋中扬帆远航。
马晓丽,2020级硕士研究生,运动康复学专业,康复治疗师,现就职于山西工商学院。研究方向:运动康复与康复生物力学研究。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在《Frontiers in physiology》(SCI)、《中国康复医学杂志》(CSCD、北大中文核心)发表学术期刊论文2篇;第二作者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篇;第一作者参加国际生物力学学会(ISB)、全国生物力学大会等学术交流;参与多项省级课题研究、图书出版1篇;获2022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、山东体育学院奖学金、“2023年山东体育学院优秀毕业生”等荣誉。
硕士毕业论文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肌肉力量、本体感觉和足底触觉与重返运动表现的相关性研究”获2024年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。
论文内容展示
(一)研究内容
前交叉韧带(ACL)损伤会降低膝关节的稳定性,增加骨关节炎等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,导致其日常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下降,甚至影响运动生涯。目前,前交叉韧带重建术(ACLR)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手术,能够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,被认为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金标准。ACLR患者会面临许多与健康相关的问题,如肌肉无力、姿势控制不足等,他们最主要的诉求是重返赛场。然而重返运动(RTS)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即使通过12个月的时间恢复,也很难保证运动员能恢复伤前表现水平,实际RTS率并不高。
肌肉力量、本体感觉和足底触觉是影响重返运动的潜在因素。然而,据我们所知,还没有任何一项研究探索过ACLR患者的力量、本体感觉和足底触觉与RTS的关系,它们与RTS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贡献程度尚未阐明。本研究选取了膝关节桑迪运动恢复(K-STARTS)测试来衡量患者重返运动的准备情况,通过心理测试和功能测量,进行全面评估,反映整体的运动表现。通过探究ACLR患者的肌肉力量、本体感觉和足底触觉与RTS变量(K-STARTS得分、ACL-RSI得分和功能得分)的关系,以期明确康复手段的必要性,从而为ACLR患者提供精准的康复方案,帮助他们选择合理的重返运动时机,更快、更好、更安全地重返赛场。
(二)研究创新点
(1)本研究首次分析了ACL重建术后患者肌肉力量、本体感觉和足底触觉与重返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,并进一步探讨其贡献程度,提炼重点影响因素,为重建术后康复手段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,帮助患者尽快重返赛场,降低再次损伤的风险。
(2)既往的大量关于重返运动的研究关注专业运动员,本研究以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高运动需求患者为例,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高运动需求者的重返运动表现情况,通过运动表现来判断重返运动的时机。
(三)研究结论与建议
ACLR患者肌肉力量与重返运动表现、心理准备情况和功能表现有关;本体感觉与重返运动表现和功能表现有关;足底触觉与重返运动表现情况和功能表现有关,并且肌肉力量对重返运动表现的贡献大于本体感觉,足底触觉的贡献最小。提示ACLR患者应进行促进肌力、本体感觉和足底触觉的康复训练,肌力训练最优先,其次是本体感觉训练,足底触觉的训练也具有促进重返运动的作用。
导师介绍
宋祺鹏,上海体育学院博士,佐治亚南方大学博士后;山东体育学院教授,运动与健康学院副院长,康复生物力学实验室主任;山东省教育厅“生物力学工程”国际联合合作实验室主任,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“滑板奥运备战科学训练实验室”主任;上海体育大学、武汉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,拉夫堡大学、博特拉大学、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,德国运动与健康大学特聘教授;主要从事踝扭伤的神经肌肉机制、膝骨关节炎的运动康复、太极拳防跌倒等相关研究。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32项,发表SCI期刊收录论文60余篇,最高影响因子13.077,累计影响因子>200,发表中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40余篇;担任Front Physio副主编、4本SCI期刊编委;获得国际生物力学学会(ISB)“发展中国家竞争奖”、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。